◎林庭安/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申請國外哲學研究所需要花上不少的時間、金錢、與心力(詳情請看 02. 申請學校是什麼樣的過程?),所以在開始準備申請之前,第一個應該思考的問題便是:「我該申請國外的哲學研究所嗎?」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分兩個部分來聊聊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一)修讀哲學研究所的動機
第一步該做的事情,是先釐清為什麼要念哲學研究所,以及為什麼要出國念。
為什麼要念哲學研究所?
和其他學科的研究所一樣,哲學研究所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及訓練該領域的學者,也就是能夠獨立進行哲學學術研究及教學的人員;而以目前的現況而言,大致上就是一個哲學系教授的養成班。因此,假如哲學的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是你想追尋的目標,那你確實應該認真考慮申請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是這個職涯的基本入場券(少數情況下,碩士學位也能讓你在大學兼職教學工作),非拿到不可。而一個規劃良好的哲學研究所,也應該會提供你這個專業所需要的訓練,協助你培養研究、教學、服務等多面向的必備能力。
反之,假如你想申請哲學研究所的動機,只是想要多念一些哲學、了解哲學家的種種思想、或習得一些哲學思辨的能力,這些可能都不是太充分的理由。若要達到上述的這些目的,我的建議是在大學時期修些哲學課,或者透過閱讀、聽演講、參加讀書會等管道去理解;投入數年時間(碩士通常是一到兩年,博士約為五到七年)去國外修讀研究所,除了投資報酬率實在不高之外,更深的錯誤是沒搞清楚哲學研究所的定位。
為什麼要出國念哲學研究所?
要念哲學研究所的話,台灣也有啊,為什麼要考慮出國唸呢?以下提供幾個原因供參考。
首先,現實的狀況是,當今學術界的資源許多都集中在英語世界國家,尤其是北美、英國、澳洲等地。如果有機會到這些國家念研究所,能夠讓你比較容易接近相關的資源(參加演講、研討會等活動、認識領域裡的學者等),近距離地觀察並瞭解遊戲規則,甚至直接被一些知名學者指導,這些經驗對於想走學術界的人而言,是個很好的優勢。此外,英文是現今通用的學術語言,到這些國家唸書會強迫你沈浸在幾乎全英文的環境裡,對於英語溝通書寫能力多少會有幫助。再來,出國唸書的經驗,多少會有助於擴展視野——透過出國留學,得以接觸到不同的哲學研究方法,觀察到不同國家、不同研究社群的氛圍。最後,如果你的目標是在國外的大學任教,到那些地區或國家念研究所也會有所幫助,畢竟念研究所的過程會幫助你熟悉當地的高等教育生態,之後也會比較有機會留下來。
總之,如果哲學的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是你的職涯目標,那麼到國外念哲學研究所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修讀哲學研究所的現實
釐清了修讀哲學研究所的動機後,我們來談談一些現實。
研究所就讀期間的現實
就讀研究所的過程,固然有所收穫,但也有辛苦的部分。如前面所述,研究所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而研究(尤其是人文領域研究)的過程是相對漫長且孤單的。如果用一份工作的角度來描述研究生的生活的話,大概會是:薪水不高、工時長、壓力大。
薪水不高:在美國唸大學或研究所的學費跟台灣比起來貴上很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在北美念博士班,絕大多數的狀況,是不用自己帶錢的。大部分的北美博士班,如果決定給你入學許可,通常就會減免學費,並且給你數年的生活費。生活費給多少會依學校、系所而異,通常都是考量在該地區生活的基本需求,給一個讓你可以生活無慮但也存不到什麼錢的金額。
這些錢的名目有些是獎學金(fellowship)、有些則是需要當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ant, or TA)或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ant, or RA)作為勞動的交換。碩士班則比較不一定,有些碩士學程和博士班的待遇類似,會減免學費並且提供生活費;但也有些是要付高額的學費。(更多關於碩士班的討論可以看03. 申請哪裡?要考慮先念個碩士嗎?)
工時長:研究生的生活型態其實很彈性,除了修課、教課、以及跟指導教授開會討論的時間之外,大多時間都是可以拿來自行運用。但時間彈性的反面,就是工時往往會偏長,工作與休息的界線不甚明確。尤其是出國念研究所,常常是隻身一人,就不免把醒著的時間都拿來唸書和做研究。
壓力大:另一個為人所知的研究生共同經驗,就是壓力大。花了大把青春時間地讀研究所,也不確定自己研究做得如何、論文寫不寫得出來、畢業後找不找得到工作,壓力大好像是個必然。而在這樣的狀況下,不少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為心理疾病所苦。
研究所畢業後的現實
雖然說研究所的目的是培育學術的研究與教學人力,但即使投注了五年以上的青春、在國外拿到哲學博士,也並不保證能順利找到學術界的工作。這是一項研究生們必須認清的現實。
當今哲學學術界的就業市場(job market)算是相當淒慘,台灣如此,北美亦然。這幾年在北美哲學界,開一個缺tenure-track職缺,有上百人應徵是常態。在供遠過於求的狀態下,自然會有很多well-qualified的人選拿不到tenure-track的職位。即使你進入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上排名前二十名的系所念博班,並且在畢業前有在不錯的期刊發表論文,都無法保證能順利找到tenure-track的工作。隨著每年產出的博士生與開放職缺的不成比例,以及近期Covid-19疫情對高等教育帶來的衝擊,短期之內教職市場的狀況或許也不會好轉。 而就算有幸找到大學tenure-track的教職,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以教課為重(一學期三門課或以上)的職缺,並且有很高的機率不在大城市附近,也不在所謂「有名的」學校。
說了這麼多學術界就業市場的慘況,一句白話文重點就是:「投注了五年以上的時間精力、離鄉背井、領著足以生活但存不了太多錢的薪水,好不容易拿到哲學博士學位之後,無法立即找到學術界的工作之可能性是很高的;就算順利找到工作,很有可能是以教學(而非研究)為主的工作,而且位於美國某小鎮的無名學校,或者某個不甚熟悉的國家的某個角落。」
說這些現實,目的並不是要「勸退」想申請哲學研究所的人們,而是希望大家在申請之前知道前方的路途長什麼樣。如果你決定要賭一把,也至少知道這條路的風險是什麼,於是可以及早開始做適切的準備與調整,例如及早開始調整心態,不見得要執著於學術界的工作機會,而是可以更廣泛地探索其他可能性。(更多關於在就讀研究所時可以做的準備及調整,以及如何增加自己在找工作時的競爭力,我們留到之後其他篇再作分享。)
結語
在這篇文章中,從「我要申請海外哲學研究所嗎?」這個問題出發,我討論了一些申請海外哲學研究所的原因,同時也點出一些走上這條路需要了解的現實狀況。以下是幾個take-home message:
- 先釐清自己想念哲學研究所的動機
- 哲學研究所的設計是在培養訓練學術研究教學的人力——這個方向和你想要的是否契合?
- 有鑒於哲學學術界的就業市場僧多粥少,考量這個現實狀況,應該問自己:「假如我最後無法拿到學術界的教職工作,我還是會願意花這些年出國修讀哲學研究所嗎?」
- 搞清楚念哲學研究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了解在國外就讀哲學研究所可能會獲得的經驗、訓練、投資的心力時間花費、以及需要承擔的風險。
- 可以的話,向前人(教授、相關領域的學長姐)請教討論,以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這條路。
相關資源
- Should You Go to Graduate School in Philosophy? (Revisited) by Trevor Hedberg
- “Should I Go to Graduate School in Philosophy?” by Michael Huemer (Professor at Colorado, Boulder)
- “Part I: Should You Apply, and Where?” by Eric Schwitzgebel (Prof. at UC Riverside)
- Part I of The Professor Is In: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urning Your PhD Into a Job by Karen Kelsky. Three Rivers Press,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