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庭安/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談完了申請學校的大概歷程,我們來談談一個對申請者而言有點常遇到、但不是很常被討論的問題:「如果我確定想要申請國外的哲學研究所,我該直接申請博士嗎?還是先念個碩士呢?」
和許多歐洲國家不同,北美的學制是,拿到學士學位後並不一定要念碩士,可以直接申請博士班。一個重要的差異是,北美的博士班修業期限較長,前面會有兩年左右在修課,後面幾年才進入論文撰寫,歐洲(例如:德國、英國、澳洲1)的博士班,通常就不需要修課,直接進入論文研究撰寫期。
有些人認為,如果我在台灣已經拿了一個碩士了,那麼出國再念一個碩士是全然的浪費時間,應該只要申請博士班就好了;而且,在申請博士班時,應該去申請這些可以不用修課直接寫論文的國家,避開博士學程較長的北美。這個觀點當然有其道理,但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要提供一些原因來支持不同的立場。我認為:(1)申請學校時,不用太早把碩士學程排除在選項之外;(2)如果能申請進入「不錯的碩士學程」就讀,其實滿可能會是個值得的經歷。以下,我將逐一討論:先出國念個碩士(或,出國再念個碩士),有什麼好處?在北美,怎樣的碩士可以念、怎樣的碩士最好要避開?
(一)怎樣的碩士可以念,怎樣的碩士要避開?
在美國其實有不少哲學碩士可以申請就讀,但如果你的目標是之後要申請博士班、走上學術這條路,那麼應該要慎選碩士,避免遇上一些陷阱。我認為,不錯的碩士班最好要有兩個條件 ——(1)給收進來的學生全額或幾乎全額的獎學金,以及(2)是個「純碩士學程」。
(1)有全額或幾乎全額的獎學金
出國念哲學研究所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要自掏腰包、負債地去念這個學位。畢竟美國的學費很貴,而哲學研究所畢業後的薪水也並不是特別高,這樣需要承受的經濟壓力和風險實在太高了。2
大家對於到北美念研究所的印象是,通常博班有獎學金,碩班要自掏腰包,導致很多人沒有考慮先念個碩士。但其實,北美有不少哲學碩士班在錄取學生時是會給獎學金的,不僅可以減免學費(大約只剩下約莫每學期幾百塊的雜費要自付),還會另外給予足以維持生活(房租、食物等基本開銷)的stipend。這些錢的名目,有些是什麼工作都不用做的fellowship,有些則是TA-ship或RA-ship,要當教學助理 (teaching assistant, TA) 或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RA)來換取。
(2)是個「純碩士學程」
這裡的「純碩士學程」指的是該系的哲學研究所只有碩士生,沒有收博士生;或者,碩士就是該系所給的最高學位。會特別點出來這個區別,是因為有些哲學研究所同時有博士和碩士學程,但通常在這樣的系裡,博士學程會比較被重視、拿到比較多資源,一起修課時,博士生也很自然地會表現地比較出色,因而得到比較多系上教授的關注;相反的,在有許多其他博士生環繞的狀況下,碩士生容易淪為「次等公民」。
反之,如果該研究所最高就是收到碩士生,那麼碩士生就不會被博士生的光環淹沒,教授的時間心力也會自然而然地會花時間在培養碩士生上面。
當然,這些分析並不排除有人去念了並不符合上述兩種條件的碩士學程,之後也過得很開心、或者也順利申請到博班的可能性。但如果可以,我會建議大家盡可能地選擇符合上述兩種條件的碩士學程。3以下這個網站上列出了許多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碩士(有給獎學金的哲學純碩士學程)可供參考:Funded MA Programs in Philosophy。
(二)先念個碩士有什麼好處?
解釋完我認為「不錯的」碩士班的重要條件後,我想點出一些在北美先念個哲學碩士的可能好處。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碩士的訓練有可能可以幫助你提升申請學校的整體條件。
- 修讀碩士班時的課程深度及寫作要求必定會比大學課程來的提升,很有可能可以寫出更好的writing sample。
- 如果你在大學時的主修並非哲學系,或者你先前修課的成績不理想,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修課會是一個補足的機會。
- 另外,對這些純碩士班的系所而言,碩班畢業生的 “placement record”(也就是畢業後能否申請上理想的博士班)其實是重要的業績。從這個角度來想,系所和想申請博班的碩士學生的目的是相符的,所以系上其實有更多動機,投入資源、心力協助你申請到理想的博士班。4
(2)再來,修讀碩士班提供了一個適應國外留學生活的好機會。
- 對於英文非母語的國際學生來說,出國唸書都會經歷一些陣痛期,除了語言能力要跟上,還要學習許多在當地生活的風土民情。
- 除了生活的適應之外,要融入當地的學術環境也需要不少時間。透過修課、當助教、跟教授互動、參加研討會等活動,碩士班提供了一個了解北美學術界的好機會,等到進入博士班時,就可以更如魚得水。
- 另一個好處大概就是多建立一些connections。系上的教授、同系的同學、學弟妹⋯⋯等,日後可能都是你在學術界裡面的朋友。
- 綜合上述這些面向,其實先出國念碩士有點像是念博士前的實習。稍微感受一下出國唸研究所的生活,問問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如果覺得不錯,那麼就更有信心繼續往博士班的修業邁進;反之,如果覺得不適合,也可以早早離開。
結語
綜合這篇文章的討論,如果你的目標是到北美修讀哲學的博士學位,那麼在申請時,我的建議是:無論你是否已經有碩士學位,不妨同時試著申請一些碩士及博士班(碩士跟博士班的申請資料幾乎大同小異,可以一起準備。)畢竟,無論是先念一個碩士還是直攻博士,重點是能否能妥善利用相關資源充實自己,讓自己的學術能力在適合的環境進步。如果申請上理想的博士班,那當然很好;但如果申請的博士班不甚理想,但有被符合文章中定義的「不錯的」碩士班錄取,其實可以認真考慮先去念個碩士,利用碩士的機會補強自己的各種條件,之後再重新挑戰博班申請,相信有機會能更進入更理想的博班就讀。
相關資源
- 哲學家闖蕩天涯-美國碩士Q&A (by 林庭安 &鄭婕淩)
- Funded MA Programs in Philosophy
- Terminal master’s — should you do it? (By Kino Zhao)
註
- 好像只有雪梨大學需要修幾門課。
- 除非你的經濟狀況真的很有餘裕,那就另當別論。
- 趣的是,上述的兩種條件其實常常一起出現。在碩博士學程都開設的系裡,碩士生常常需要自己付學費(而博士生不用);而很多只有哲學碩士的系,則會提供獎學金給碩士生。
- 有些人的做法是先進入某些相對不那麼理想的博士班,再重新申請。但從系所interest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到文章所說的「不錯的」碩士班就讀,可能會比到其他博士班就讀,獲得更多系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