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庭安/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大部分的學校會在二月初到三月中這段時間作出錄取與否的決定。1每個學校進行的方式不盡相同,大多會以電子信件通知,有些則會先打電話通知(身在不同國家的也可能會收到電話喔)、隨後再寄發正式的電子郵件。無可避免地,這是個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三種結果:拒絕、錄取、候補。要是結果不盡理想,全部都拿到拒絕,就需要考慮是否願意再次嘗試,並思考如何強化自己的申請資料。如果幸運地拿到錄取通知,甚至拿到不只一間,那麼在開心之餘,要在四月十五日這個統一的決定截止日之前,是否要接受以及接受哪一間。2至於候補的人,也無法閒著,要在這個不確定的狀況下,進行沙盤推演,思考如果在四月十五日附近忽然收到消息說補上了,是否要接受以及接受哪一間。
在這篇文中,我將會著重在後面這兩個情境,討論當你拿到一間或一間以上的錄取或備取通知時,該如何抉擇或評估這些選項?又有什麼方式可以蒐集相關的情報以協助抉擇?
在進入下面的討論之前,我想特別點出:備取的人在這段不確定的期間(知道自己在備取,但還沒正式補上的這段期間),應該主動做幾件事。第一,這是備取的人特別應該做的——主動去詢問自己補上的可能性有多高,並了解備取通知的大概時程,做這件事會幫助自己評估自己的希望高不高、該花多少精神去認識這些系所。第二,則是跟已經收到錄取的人一樣,認真地去進行系所評估、蒐集相關情報(也就是這篇文章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這樣一來,如果忽然被通知候補上了並要你盡快做決定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一)評估系所時,有哪些面向值得考量?
在前面的文章之中,我們分享過在申請之初,可以如何從有興趣的領域及相關排名去篩選要申請的學校名單。收到錄取通知之後,你可能也會有機會與心力更仔細地評估手上的這些選項。
一個常見的迷思是:選系就是看排名,排名高的就比較好,去排名高的學校就對了。排名固然有一些參考價值,但和每項評分標準一樣,每個排名都有他納入評估的面向,反之,也有遺漏的面向。與其全然依賴排名,我們認為一個更好的切入點,是問問自己:「接下來這五年(甚至更多年)的研究生生活,你想要學到什麼?想要獲得什麼樣的經歷?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好好思考、好好選擇,應該會讓你在未來念研究所寫論文徬徨的時候,更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
為了幫助大家回答這些問題,以下,我將列出幾個我認為值得考量的面向:經費、訓練、(可能的)指導教授/合作者、placement record、系上風氣、居住環境。注意:這並不是一個exhaustive list,列出的順序也不等於重要順序。列出這些,是希望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讓大家更全面地評估手上的選項,做決定時能更清楚自己的價值與取捨。
- 經費:有鑒於研究所的訓練延續許多年,畢業後的就業機會也相對未知,經費這個現實的考量相當重要。
- 經費金額:系上提供的經費是否足以負擔當地生活所需?其中又有多少比例是獎學金、多少是需要勞力付出?如果要當TA或RA,實際的負擔有多重(教幾門課、學生多少)?如果去參加研討會,是否有旅費補助?暑期(通常沒有獎學金)會有TAship或其他經費可以申請嗎?
- 經費年限3:經費中有幾年是確定的、如果超過一開始的經費期限,是否可以拿到經費支持?
- 訓練/整體資源:前面有提過,哲學研究所的目的是要訓練進行研究及教學的專業人員,因此在評估研究所時,應該考量這個系所的設計是否有助於這個目的?
- 研究能力的訓練:整體而言,各研究領域資源是否涵蓋多元?你有興趣的研究領域(們)是否有相對應的課程及研究資源?週邊有其他學校的哲學系/community嗎?除了修課之外,有沒有規律舉辦的讀書會、研討會等交流機會?
- 教學能力的訓練:會不會有自己教課、甚至設計新的課程的機會?系上是否有提供相關的資源引導教學能力發展?
- (可能的)指導教授/合作者:好的指導教授帶你上天堂,指導教授對於修讀研究所這幾年的生活以及畢業後的發展扮演超關鍵的影響,一定要慎選指導教授。
- 數目:你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是否有兩位以上的教授?(不要只鎖定一位,畢竟教授可能會換學校。而且你跟這位教授不一定會處得來。)
- mentorship:你有興趣的合作的教授是否還有在指導學生?近期學生的發展如何?好相處嗎?能夠提供學生穩定的協助嗎?指導方式跟你對tone嗎?
- 系上風氣:
- 整體風氣:系上人們整體互動如何?學生之間會互相討論協助還是氣氛很競爭?老師跟學生的互動多嗎、好約嗎?
- DEI:系上是否重視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ve這些價值?對marginalized groups的經驗及處境,是否有給予相關資源來支持?
- 居住環境:修讀研究所的數年間離鄉背井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居住環境是否喜歡,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滿重要的。
- 你喜歡住在那裡嗎?如果接下來五到七年要住在那裡,你ok嗎?
- 氣候?地理位置?社群?
- Placement:Placement record其實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上述幾項的綜合評比。這個系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畢業後去了哪裡、發展如何,反映了系所的整體訓練和支持的成效。
- 成果:畢業後學生去了哪裡?找到什麼樣的工作?留在學術界的多嗎?你的研究領域的placement record好嗎?你想跟的老師的placement record如何?
- Placement support:系上在找工作的階段會給予什麼樣的支持與資源?學生覺得有幫助嗎?關於尋找非學術界的工作,系上有給予相關的支持嗎?
(二)可以用哪些方式蒐集需要的情報呢?
以下提供幾個蒐集相關資訊的方式:
- 校園參訪(campus Visit):這在北美相當盛行,系所會規劃兩天左右的行程,讓prospective students去當面認識體驗一下。如果狀況許可,非常建議去參加。Campus visit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當地的氛圍、觀察系上的風氣與互動、也可以跟有興趣的教授和研究生直接見面認識。
- 支出部分,發出邀請的系所通常會出一部分的旅費補助,參觀那幾日的餐點也幾乎都會包含。
- 行程部分,通常會安排與有興趣的教授meeting、參加幾種不同型式的學術活動(seminar、演講、讀書會),也會有許多餐敘、social的機會。
- 參加campus visit時可以多利用這些機會跟研究生聊聊、了解學生的看法。4
- 針對有興趣合作的教授,可以直接跟他們聊聊,確定是否對tone。也可以跟這些教授的指導學生聊聊,他們的經驗值得參考。
- 遠端參訪:對國際學生而言,有時候出國campus visit可能不那麼方便,那可以考慮用遠端的方式代替。雖然能獲得的資訊比不上當面參訪,但也不無小補。收到錄取通知後,不妨請系上幫你和一些研究生及有興趣合作的教授牽線,也可以自己勇敢地寄信給他們,以便用email或者視訊的方式交流。在這個階段,教授們會希望可以網羅好學生來自己的系所,所以如果表明自己已經被該系錄取或者在備取名單中,教授和研究生應該會滿樂意回應的(如果都不太回應的話,或許也是個red flag)。
- 詢問研究生:研究生(尤其是跟你研究領域相近、或被你想找的教授指導的研究生)的經驗常常能提供很重要的資訊。在校園參訪或遠端參訪時,可以多找機會跟研究生們聊天,即使大家難免會有不同的觀點(有人在program裡開心,有人覺得還好;有人喜歡某個面向、有人覺得不喜歡),多聽一些分享會幫助呈現比較全面的了解。系上籌劃的參訪可能會配對幾位研究生跟你聊天,除此之外,也可以主動聯絡你有興趣多聊聊的研究生。另外,如果可以找到近期從該系所畢業的校友的資訊,不妨也主動reach out、問問他們的經驗,畢竟他們已經走過一遭,應該可以很誠實地分享經驗。不過系所的風氣變化很快,所以如果畢業太久的校友的經驗或許就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 詢問領域裡其他人:廣泛地詢問領域中的教授會怎麼評估你手上的選項?他們的印象或多或少反映出系所的名聲。另外,他們可能會認識某些教授(包括你的可能指導教授)、聽過系上風氣的傳聞等等。
- 參考Academic Philosophy Data and Analysis (APDA)的報告:APDA從2015年起每年會廣泛地對美國哲學博班之在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特別關注placement support、diversity、student experiences、departmental strenghs等面向。
結語
要做出最終決定確實需要一些心力、一些勇氣,除了廣泛問問其他人的建議之外,也要好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想哪個選項是會讓自己開心的決定。希望這篇的分享可以作為一份思考的參考清單。
註:感謝Lisa Miracchi、Steven Gross、Allen Y. Hung、David Rosenthal、Alex Grzankowski提供的建議。
相關資源
註
- 在FB社團Philosophy Graduate Applicants有位好心的網友Linds Whittaker每年都會幫大家整理學校作出決定的日期。可以參考這個表格。
- 四月十五日作為共同的deadline似乎是北美才有的習慣。如果是原本在備取名單中的人,則有可能會在四月十五日附近(或之後一兩天)收到錄取通知。
- 北美博班常見的理想修業期限是五年,但不見得每間系所都會給五年的經費。
- 「學生的建議是否能反映現實狀況」這件事似乎有點眾說紛紜。我自己遇到的狀況,覺得學生大致上滿誠實的,可以從他們的反應聽出喜歡的點以及有所保留之處。但我也聽過有些人遇到的狀況,是學生會在campus visit時稍微美化系上的風氣,所以不能完全相信。無論如何,試著多從不同管道(除了問系上研究生、教授之外,也問問其他領域裡的人、參考APDA上的分享等)了解,應該能獲得比較全面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