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庭安/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首先,恭喜你完成了研究所申請的過程,一切很不容易,但你都撐過來了!值得好好為自己慶祝,喘口氣、好好休息一下。拿到研究所入場券,象徵學術旅程的起步。除了要開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搞清楚簽證申請、買機票、找住宿、認識環境等行政流程之外,研究所正式開始前,也是個適合沈澱反思、計畫下一步的時機。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分享some things I wish I could have known earlier,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啟程之際,對前方的路途有更加清楚的視野。
以下,我將建議分成三大要點:建立習慣、探索資源、訂定目標與執行修正。
(一)建立習慣
研究所的訓練過程,是學術研究者的養成期,在這幾年之中,透過反覆練習建立一些學術研究的習慣與能力。如果可能,不妨早點開始培養這些不同面向的能力。
- 閱讀習慣
- 養成規律閱讀的習慣,學習用文獻管理系統,建立文獻清單、妥善分類。
- 閱讀時學會寫閱讀筆記,有系統的整理、分類,方便日後重讀時能快速。
- 寫作習慣
- “Writing is a process of thinking”,書寫能幫助釐清思緒、整理架構。
- 養成規律寫作的習慣,不要期待/等待靈感來了才開始寫(這種狀況非常難得,可遇不可求),而是透過穩定的寫作過程中把靈感磨出來。
- 工作規律與生活
- 研究生的時間很彈性,除了修課(或之後教課)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如何有效的運用時間是重要的課題。
- 建議花一些時間,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workflow、建立能與生活其他面向平衡的規律。
- 語言能力
- 出國留學,語言能力是必經的一關。除了學術會用到的英文之外,也應該試著補強一些生活層面的相關用語、文化習慣及知識,這些對於跟同學老師博感情、融入當地文化等常常更重要。
- 建議的方式包括:聽英語的podcast、看英文影片、閱讀英文報章雜誌等。
(二)探索資源
在北美求學,很多的資源與機會必須要靠自己去挖掘、去爭取、去使用。除了自己上網搜尋,也建議可以詢問學長姐、系上的教授等,了解有哪些值得知道的資源,或者知道從哪些管道或平台去接收到相關的資訊。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也很好用的小撇步,是看其他人的CV:看看一些前輩(教授、學長姐等)參加了哪些研討會、申請了什麼獎學金、或者又參與了什麼協會等等,常常會有「哇!竟然有這種東西,我都不知道的」的感受。
- 課程及其他能力培養的資源
- 系上通常開些什麼課?有什麼相關的讀書會?1有沒有其他規律舉辦的workshop或conference?
- 系上或學校裡是否有寫作或教學中心?他們提供什麼樣的課程、服務?
- 除了修讀哲學系的課程之外,是否能去其他領域修課、甚至完成一個不同的學程?(例如:一些Rutgers哲學系學生也會同時修讀Cognitive Science或Gender Studies的graduate certificate)。
- 學校附近是否有和其他學校簽訂合作方案?是否有提供修課或其他機會?(例如New York/New Jersey的幾間學校就有簽訂合作,NYU、Columbia、CUNY、Rutgers、Princeton的學生原則上可以到這些不同學校去修課)。
- 研討會和論文發表資訊
- 你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有哪些重要的研討會?投稿的要求為何?通常何時截稿?
- 你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有哪些重要的期刊?什麼樣的論文主題或貢獻比較容易被這些期刊接受?
- 收集校內外獎學金的相關資訊
- 雖然北美的研究所學程大多都會給予錄取的學生數年的獎學金,但申請獎學金仍然是件值得培養的能力。一方面,如果你的研究所修業時間較長,可能最後幾年就必須自己想辦法找獎學金;另一方面,準備獎學金申請文件的過程經常會要你解釋研究主題及其重要性,對於研究本身以及釐清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都是個滿好的練習。
- 校內或校外有哪些獎學金機會?這些獎學金是給什麼階段的研究生(大部分的獎學金是針對dissertation-writing stage或dissertation-completion stage,但也有一些是pre-dissertion)?哪些類型的研究主題通常比較容易獲獎?
(三)訂定目標與執行修正
雖然研究所的修業年限看起來很長(PhD是五至七年;碩士大約是兩至三年),但很多階段的準備工作需要早早開始計畫安排,才不會兵荒馬亂。雖然剛進研究所時不見得要有很清晰的數年規劃,但keep the big picture in mind或許會有幫助。
- 學術能力
- 搞清楚系上的修業規定,利用這些規定作為check point來安排自己的各種進度。
- 另外,學者的日常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投稿申請:研討會投稿、期刊投稿、獎學金申請、學術補助申請⋯⋯等,可以運用這些機會作為目標來設定進度(例如:第二年的春天要投稿Pacific APA、第三年暑假要申請XX獎學金⋯⋯)。
- 職涯發展:利用研究所時的資源,為下一步做準備
- 有鑒於哲學學術界的工作確實相對職缺不多,與其擔心自己在研究所畢業後無法找到學術界的工作,或許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在海外修讀哲學研究所的這段經歷能帶給你什麼樣的成長與價值。
- 在修讀研究所期間,多利用這個階段的優勢(學校的學習資源、時間彈性等)累積trasferrable skills、增加自己的專長。
- 雖然很多學生在就讀研究所時,常會以學術界的工作當成是首要目標,但其實並不需要如此侷限,可以同時探索學術及非學術的就業可能性。2
結語
這篇文章裡分享了一些我認為在研究所初期就可以開始培養的習慣及計畫。但除此之外,我也想提醒大家一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你才剛經歷了一段高壓的歷程,應該試著好好放鬆一下。或許利用暑假、離開台灣之前,到處旅行體驗,吃想吃的,做各種想做的事情。畢竟,要再遇到一個如此無憂無慮的一段日子,可要等很久以後了!而剛進入研究所時,由於各種文化衝擊以及壓力,難免會有imposter syndrome,覺得「其他人都好厲害,我怎麼會在這裡」,這其實是很常見的感受,可以多跟其他研究生聊聊,說出來,聽聽其他人的經驗分享,常常就會比較好。
我剛進入博班就讀時,也覺得壓力很大。當時一位學姊跟我說,她給研究生們的忠告就是:pace yourself,找到適合自己的速度與方向,穩穩地走下去,就對了。研究這條路,不是比誰走得快,而是比誰走得穩、走得紮實,這樣才能走得遠。
寫到這裡,北美哲學研究所系列分享也到了尾聲,希望這系列文章能讓對這條路有興趣的人有所幫助。最後,祝福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速度與方向,在探索的過程收穫滿載。
相關資源
- What we wish was made explicit to us early on in grad school
- Dan Korman. Making the Most of Philosophy Grad School with an Eye to the Job Market
- Hanti’s Notes on Doing a PhD and Getting a Job in Philosophy
註
- 有些系會在暑假期間繼續辦讀書會、或者相關演講、小型研討會,如果有興趣,可以主動問問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或想跟的教授,暑期有什麼活動、可不可以提前參加,也是個有助於融入系上community的好方法。
- 非常感謝鄭婕淩對這點的分享。她也提到,如果想要探索非學術界的工作,透過當志工,或是留意學校有沒有相關的實習或合作機會通常是個不錯的入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