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穎/政治大學助理教授
各位哲旅隨記的讀者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申請英國研究所的注意事項。由於申請英國和申請北美研究所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認為重複的部分就不多提及,而會去強調差異並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此外,我之前在立場哲學版的「當代英美哲學的差異:兼論留學的建議」一文中,有談及一些相關的部分,也歡迎各位參考(備份於此)。從以下的分節各位可以看到,因為許多內容在「申請北美哲學研究所專題」已經談過,所以我這篇的分節就少了很多。
一、 作者背景、申請經驗、分享動機
我是土生土長臺灣本島人,英語能力一路上來算中上,興趣一直是在文科。在我的時代申請大學(大約千禧年前後),推薦甄選後是不能轉系的,但可以提早半年左右放假,因此我選擇了這條升學路徑。當時主要考慮社會學與哲學,而在一些轉折後選擇了政大哲學系,並順利入學就讀。
大一時我對哲學沒什麼興趣,甚至當年臺哲會年會剛好在政大辦理,而因為它辦在週末,我連想去看看的想法都沒有。直到大二修習了張鼎國老師的康德哲學,以及林從一老師的語言哲學後,再加上大一哲學概論奠下的小小基礎,讓我考慮走上研究之途,並在之後的二十年左右都沒有改變過志向。在出國之前,我還唸了政大四年的碩士班;當年因為諸多因素,沒有很急著完成學業。
我的申請經驗算豐富,但卻不算是成功;或更應該這麼說,正是因為申請時算蠻失敗,所以才有豐富的經驗。當時我以北美為主,英國為輔,總共申請了二十餘所,結果拿到的博士入學許可只有UC Irvine,還有幾個碩士入學許可,包括Columbia University、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University of Warwick。在下一節,我會對不同種類的英國碩士稍作說明。當時我就知道自己的哲學取向較接近英國,但臺灣的前輩們不斷提醒回鄉求職北美的學位比較吃香,因此我折衷選擇了CUNY的碩士先去美國學習兩年,再去英國的UCL讀碩博士。這其實不符合臺灣前輩的建議,因為他們強調最高學歷要是北美比較安全;我並非不相信他們的說法,只是這方面比較反骨。
關於分享動機,其實我原本就很愛聊這些事,但沒什麼動力寫下來跟更多人分享。直到哲旅隨記邀稿,我也覺得此舉很有意義,便從善如流。
二、 不同種類的英國碩士
英國碩士的種類極多,而臺灣是走美制,因此造成我們同學的一些困擾。此節我會簡介一些相關的部分,而不試圖完整介紹。首先一個主要的區分是人文與科學,後者常被稱為“MSc”,這在哲學申請基本上不會遇到,因此可以先放一邊。在跟我們相關的部分,最需要注意的是“postgraduate taught degrees”與“postgraduate research degrees”的差別。以最後的博士學位來說,很明顯是處於後者,因此不會混淆,麻煩的是各種碩士學位。
比較顯而易見的區分是介於MA跟MPhil;前者雖然聽起來跟臺灣與美國的名稱一樣,但內涵不盡相同。簡單來說,英國的MA常常是讓大學其他主修的人轉學系用的(有時稱為“conversion course”),因此只有一年,而且只需要修幾門課而已。假如你在臺灣已是哲學主修,甚至有哲學碩士,那麼大概沒什麼理由再去英國念同樣科目的MA,而且這樣的碩士通常沒有獎學金可申請。
至於後者MPhil(或有時叫MPhilStud),則比較接近我們熟悉的臺灣或美國碩士,也是兩年,但仍有些許不同。首先許多MPhil是沒有修課的,主要是接受教授的指導,也有演講等資源。指導方面,通常英國會密集很多,大約可以每兩週一次,而且幾乎是規定;北美也有很密集的約談,但比較沒有制度化。此外,英國常常會有一位主指導,一位次指導,有些學校還容許每學期由不同的老師指導;比如我自己為了多方學習,和七位左右老師工作過,這只要是照著系辦的制度走,基本上不會有得罪人的問題。
英國沒有修課比較為他國哲學人所詬病,因此這個做法近年也有調整,比如我較熟悉的UCL,在2010年前後就改為也要修課,在兩年間六學期,共修十門,但並非每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MPhil要寫的碩士論文通常要求比美國的MA碩士論文高,特別是字數方面;所以一旦英國的MPhil也要求修課,再加上原有的碩論,壓力有可能會比美國的MA稍大一些。比如我在CUNY時也是十門課,但畢業碩論只需要其中一篇擴寫成一萬字以下。
接下來最複雜的部分,是在postgraduate research degrees中有分MPhil、MPhil/PhD、PhD,而它們之間的差異不是很一目瞭然。簡單來說,MPhil就如前一段所說,而它畢業之後需要另外申請PhD。通常申請同校的PhD就是走個過場,也就是申請了大概就會被接受,但要申請他校的PhD就不會有任何優惠,會跟所有人一起競爭。至於MPhil/PhD,中間的斜槓通常意指需要「升級」(“upgraded”),也就是唸了一年MPhil後,需要一些審核被升上去;審核內容看各校而定,但大致上是老師指定寫的幾篇文章,由委員來給分判斷是否通過。
需要特別謹慎的是,英國的各種升級與畢業幾乎都是真正的考試,因此是有可能會失敗的;我身邊就有朋友不幸升級失敗,因此不可不慎。至於直接申請英國PhD,則會只有教授的指導,課程只能旁聽。我自己是先讀UCL的MPhil,修了很多課跟寫了一本兩萬多字的論文,再走個過場留在本校的PhD,雖然我為了拓展視野而特意選了不同的博士論文題目;之所以特別強調這點是,多數人會選擇延續性的題目,除了節省時間外,也可以確保前段的研究已經被審核過。
除此之外,一些學校(特別是名校)會用不同的名稱,但其實只是表面不同;比如劍橋的MLitt(編按:網友羅天均指正,劍橋的碩士學位也叫MPhil,與他校MPhil差別在於學程長度較短、只有一年,以及上課方式採取tutorial/supervision system,而非lecture-based),就類似於他校的MA,而牛津的BPhil,則類似於他校的MPhil。
三、 申請列表與時程
關於這項,哲旅隨記中的「申請北美哲學研究所專題」也寫得很詳盡;英國時程雖不完全相同,但大同小異。比如看看我熟悉的UCL:申請是十月中旬到隔年一月上旬,開學則是隔年九月下旬。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獎學金與北美不同,英國通常是分開申請,也就是如果該系覺得你夠好,就會給你入學許可,至於錢哪裡來是學生另外去煩惱的。而獎學金通常是年初申請,也就是可能你的入學許可還沒拿到,就已經要看相關的獎學金了。這點我是覺得有點荒謬,但卻是他們行之有年的作法。我們以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為例,它有專門的網頁回答獎學金相關問題。多半會有一個表格,內容包括獎學金的名稱、基本敘述、適用性、申請截止日期等等。
至於申請需要的材料,通常比北美少一些,比如一些學校不需要SOP。而Writing samples的部分,要注意的是蠻多英國學校是需要兩篇,雖然每篇字數限制較低,比如兩千五百字。選題方面見仁見智,但我個人會建議兩篇的領域可以稍做區隔,比如一篇心智哲學,另一篇道德心理學,比較可以顯示自己的廣度;不過對於這點我其實不很確定,猜想不同的英國老師看法恐怕也不全一致。
至於research proposal,我們以再華威大學為例,因為它們在這點的規定於網頁上相對清楚。首先它大約是兩到三千字,且會建議貼合系上老師的專長。其中必要的內容包括主要研究問題、它在既有文獻中的脈絡、研究方法(比如是否跨領域)、可能遇上的困難、書目等等。雖然他校不見得有如此清楚的規定,但華威的這個指南應可適用於其他學校。
其他像CV、推薦信等等,差異跟北美其實不大。真要說的話,有個刻板印象是英國老師通常寫得較保守,北美老師通常較會狂推,而或許這多少影響他們如何閱讀其他人的信。但這點我認為變異性實在很大。
四、 如何決定申請學校清單
關於這點英國也沒有什麼太特殊的地方,除了有些系所有很特定的學程,像King’s College London (KCL)除了一般的哲學MA,還有Philosophy of Medicine & Psychiatry MA,博士還可以選joint PhD with NUS or Humboldt等等。這裡要很注意的是,因為它已經明寫有聯合的博士學位,就可以直接循它的校內管道申請。沒有寫明的部分,實際進行時可能遇上程序上的困難。比如當年我曾吃了一個虧,就是比利時某哲學單位徵選joint PhD,而我被選上了,但當我回頭跟UCL照會跑流程時,他們說雖然我一開始有通知他們,指導老師跟系主任也都簽名同意,但因為事先這兩校沒有簽約,所以實際上的法律過程很繁複,於是就阻擋了我這麼做。比利時方覺得很荒謬,因為他們跟其他國家做這件事都沒發生過問題。這件事發生在脫歐之前,可以看出身在英國的歐洲,不論是在處理事情或是法律方面,都與歐陸的作法多所不同。
五、 申請結果回來了!下一步呢?
這點在「申請北美哲學研究所專題」也有很多說明;經費方面,英國與歐洲學費通常比北美低很多,但生活費則變異性很大。比如倫敦當然很貴,但英國鄉下可能還好,而且也要看幣值變化,比如英鎊在近幾年砍半,但也有回升的可能。歐洲多數地方比英國便宜,但也有例外,比如挪威很多地方比倫敦還貴。
居住環境當然也很重要;曾有分析哲學的朋友跟我說,自己真的不喜歡北美生活,而喜歡歐洲一些地方,因此選擇留學歐洲。生活環境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也有些比較感性的部分,這些都值得一併考量。我自己因為喜歡參與更多學術活動,看不同的風格,因此會選擇附近很多學校的地方。英國與歐陸其實沒那麼大,旅費也相對合理,因此到處去開會學習,或旁聽課程,通常都很方便。當初我在紐約,也常跑NYU、Columbia、Rutgers、Princeton、Harvard、MIT等地,都是坐地鐵或長途巴士即可抵達。
六、 申請完成,學術旅程才正要開始
關於申請完成後可以做的準備,「申請北美哲學研究所專題」給了很好的指引,這點英國或者歐洲差異並不大。我另外會建議的是,不論在哪讀書,多出門看看其他人做研究的方式,是利大於弊的。所謂「弊」在此是指,可能會不易專心,擠壓到讀書時間等等。但根據我個人經驗,很多「井蛙」問題會透過多方接觸而改變,而且做學術研究有許多很棒的方式,並非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因此會建議無論在哪讀書,能多出去看看是很好的。無論是研究生研究發表會,或是專業哲學家的場合,都很值得去學習、認識、拓展人脈。
能談的還有很多,我很樂意在其他場合跟各位聊各種學術話題,歡迎另外與我聯繫,並祝學術生涯順利!目前在臺灣工作三年餘的我可以說,自己的時間很多,我工作與生活都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