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哲學討論,相信大家都有以下的經驗:助教(或教授)在課堂上拋出一個哲學問題,學生一片靜默,大眼瞪小眼,沒有任何回音;或者,少數幾個自信滿滿、反應快的同學,主宰課堂上大多數的討論,而較為害羞、個性內斂的學生,完全找不到機會表達意見。
有一天,你當了哲學助教,甚至是講師、教授,有什麼(免費的)線上工具,可以用來改善這些問題,提高哲學課的討論參與度呢?
本篇文章將介紹四個適合用來帶哲學討論的線上工具,並簡單分析其優缺點,希望能對大家在提高哲學課的討論參與度上有所助益。
1. Mentimeter
Mentimeter 是一個線上的互動平台,討論帶領者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使用手機或電腦,透過平台提供的代碼,以匿名的方式回答問題。問題的類型可以是多選題、word cloud、開放式問題等。Mentimeter 很適合用來設計課堂中的一些簡單互動活動,透過這些簡單的互動活動,讓學生有參與感,能為更深入的哲學討論進行暖身。
- 優點:(1) 學生只要有手機就可以參與討論;(2) 討論為匿名,學生會比較勇於分享自己的意見或問題;(3) 不管是實體課程或線上課程都可以使用。
- 缺點:因為討論為匿名,沒有掌控好的話,可能會出現不友善的言論。要避免此項缺點,可以跟學生提醒,共同建立友善討論空間的重要性。
2. Slido
Slido 和 Mentimeter 的功能非常類似,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以匿名的方式發問或回答問題。但 Slido 有一項 Mentimeter 沒有的「Upvote」 功能,讓學生在發問之外,還可以對其他人的問題點讚。得到讚數越多的問題,會排在越前面。此項功能有利於帶領討論的人知道,哪些問題是較多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而可以優先回答這些問題。
- 優點:除了 Mentimeter 的優點外,另有「Upvote」 功能。
- 缺點:與 Mentimeter 類似。不過,Slido 有另一個和 Mentimeter 不同的地方,在於可以設定參與者非匿名。然而要是設定非匿名的話,就要考慮非匿名的方式會不會降低學生的討論參與度了。
相信大數人都有用過 Google Slides 來設計簡報的經驗,但你知道 Google Slides 也可以用來輔助哲學討論嗎?Google Slides 非常適合在 Zoom、Canvas 的「分組討論室(breakout room)」中使用。討論人可以事先在投影片中打上組別與問題,並在開啟分組討論室前,將投影片連結分享給學生,讓學生依據分配到的組別,在指定的投影片上記錄討論的結果。
- 優點:(1) 確保學生在分組討論室中,有確實利用時間討論;(2) 帶領討論者可以依據投影片上的紀錄結果,即時決定學生是否需要更多討論時間;(3) 可以請各組代表依據投影片上的紀錄,簡要分享其討論之內容,有小組討論和打字紀錄作為依據,學生會比較勇於發言。
- 缺點:因需要使用電腦或平板,可能較適合線上討論。
4. Jamboard
Jamboard 是一個互動的線上電子白板,討論帶領者可以依據一個問題或哲學概念,讓學生用電子白板上,用不同顏色的線上便利貼,寫下其想法,或聯想到的情境與議題。這個便利貼的工具,很適合讓學生在對某些哲學問題或理論還不了解時,進行開放式發想,建立初步的腦力激盪圖 (mindmap),但可能就不一定適合進階的深入哲學討論。
- 優點:適合讓學生在對某些哲學問題或理論還不了解時,建立初步的腦力激盪圖 (mindmap)。
- 缺點:(1) 可能不適用於深入的哲學討論;(2) 因需要使用電腦或平板,可能較適合線上討論。
結語
不同的線上工具,適合不同的情境和討論議題。希望大家都可以針對自己的課程需求、學生討論狀況,找到適合的工具,讓你的哲學討論課有更多樣的互動,讓學生有不同參與討論的方式。
本文雖然只介紹了四個線上工具,相信適合帶哲學討論的工具一定不只有這四個,所以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你平常帶哲學討論時喜歡使用的工具。
Leave a Reply